在1960年,成都军区司令员的职务发生了调整,黄新廷作为副司令官获得了晋升。这一决定引起了一些关注,毕竟就他的资历与战绩而言,军中不乏比他更为适合担任这一职务的人选。例如,总政治部曾推举广州军区的第一副司令李天佑上将,但上级并未采纳这一推荐,反而选择黄新廷,这其中是否隐含了某种“有意”的安排呢?
值得一提的是,前任司令员贺炳炎与黄新廷不仅是老战友,两人都来自同一红二方面军,实际上都是红二军团的出身。这种相同的背景为黄新廷的快速晋升创造了条件和机会。我们知道,解放军的形成起源于红军时期的三大主力部队,五十年代的干部使用一直遵循着“照顾山头,消灭山头”的用人原则。这一原则使得来自一方面军和四方面军的领导居多,而二方面军的代表则相对稀少。
在当时的13个大军区中,尽管二方面军的将领只有新疆军区的王恩茂和成都军区的贺炳炎,但一方面军的指挥将领如北京军区的杨勇,济南军区的杨得志,广州军区的黄永胜以及西藏军区的张国华似乎更频繁地出现在高层。而四方面军也有不少影响力极大的指挥官,比如南京军区的许世友和沈阳军区的陈锡联。从整体来看,二方面军的声势相对较弱,仅有两个代表在大军区出任司令职务。
展开剩余51%更令人关注的是,贺炳炎的离世使得大军区的司令员队伍中完全失去了二军团的代表。因此,考虑到团结以及建军史的延续,必须对二军团进行进一步的提拔,哪怕不以黄新廷为人选,其他二军团的将领也有望得到提升。
黄新廷在成都军区任职七年后于1975年5月重返一线,接任装甲兵司令员一职。值得一提的是,装甲兵的首任司令员是许光达,他同样来自二方面军,是二军团中的资深人物。在1967年,黄新廷与他同时遭遇工作中断,之后的八年中,装甲兵司令员的职务则长期空缺。尽管在1969年曾调任陈宏担任该职,但其在1971年去职后,该职位再次空缺。直到1975年,黄新廷终于被任命为新的司令兼党委第一书记。
他被调任为装甲兵司令,究竟是巧合还是真有意安排?这一问题耐人寻味。毕竟,黄新廷曾作为二军团的代表,出任成都军区司令员,如今又是否会以同样的身份接替装甲兵的司令呢?这个问题引发了外界的深刻思考。
发布于:天津市一直牛配资-股票配资杠杆-场外配资公司-炒股如何加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