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7年,晋冀鲁豫军区的兵力多达42万人,可执行南征大别山这一艰苦任务的,却只有12.4万人。这一看似“兵力不足”的安排,背后藏着复杂的历史缘由。
任务来得仓促,准备时间有限
挺进大别山,并非一开始就定好的长远战略。否则,刘邓大军也不至于付出抛弃重武器的巨大代价南下。
1947年5月4日,毛主席给刘伯承、邓小平、陈毅、粟裕、陈赓等部队发电,明确了一段时期的作战任务,其中并未要求刘邓大军南下大别山。电报的核心内容大致是:
刘邓、陈粟两军的任务是合力击破顾祝同系统;
晋南(陈赓兵团)和陕北(西北野战军)两军,要协力击破胡宗南系统;
刘邓的10万大军立即休整,之后挺进中原,作战区域在长江以北、黄河以南,潼关至南阳线以东、津浦路以西,目标可能是郑州、武汉,也可能是开封、徐州,或是伏牛山、大别山,凡与陈粟共同作战时,陈粟受刘邓指挥;
陈赓主力原地待命,随时准备入陕受西北野战军指挥,保卫陕甘宁,夺取大西北。
从这份电报能看出,刘邓大军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徐州、郑州一带的国民党军主力,大别山只是众多目标中的一个,并非重点。中央的意图很明确:击破中原国民党军主力——毕竟“得中原者得天下”。
很多人觉得,像挺进大别山这样的战略行动,是早已规划好的“神来之笔”。但战场形势瞬息万变,没有谁能未卜先知。中央也是根据形势变化,一步步调整战略,选出最优方案。
1947年5月6日,孟良崮战役正打得胶着,毛主席给陈毅、粟裕发电,叮嘱他们集中兵力、不要急躁,这份电报同时发给了刘伯承。其用意很明显:刘邓大军要在中原作为华东野战军的侧翼支援,一旦华野遇到危难,刘邓需出手相助。
那么,第一次正式、明确、有部署地提出挺进大别山,是在什么时候?1947年7月23日。
这天,毛主席的电报态度突变,指示刘邓:如果久攻羊山集、济宁的敌人不下,不必纠缠,全军立即休整,不打中原各地,下决心不要后方,用半个月时间直出大别山,占领以大别山为中心的数十县,建立根据地,吸引敌人来攻,再打运动战。同时,毛主席已命令陈赓兵团改变方向,不再留在晋南,也不再入陕支援西北野战军,而是在8月下旬出豫西作战,配合刘邓。
为何会有这样的调整?主要有两方面原因:一是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初见成效,西北野战军虽在战术上多次获胜,却没能根本扭转劣势,中央机关甚至时常处于被追击的状态;二是晋冀鲁豫、华东根据地坚持内线作战的负担太重,必须把战线推向国民党统治区。说到底,当时国民党军在战略上占据主导,我们被迫跟着他们的节奏走。而中央向来善于抢占战争主动权,这样的局面自然不能接受,必须夺回主导权。
当然,说“突变”也不完全准确。毛主席对中原、大别山的考虑,其实早有苗头。陈赓兵团的任务从支援陕西,到转向吕梁,再到晋南豫西,最后准备南下,一步步向南方靠拢。或许中央心里一直有外线挺进的想法,只是没明确说出来。
正因任务来得突然,刘邓大军的准备难免仓促,最突出的就是南下兵力问题。
此前,刘邓在豫北、鲁西南作战时,只带了一、二、三、六4个主力纵队。这4个纵队约12万人,由刘伯承亲自指挥,进行跨区连续机动作战,一时够用,但不算充裕。
羊山集久攻不下,就有兵力不足的原因;几次想打胡琏部队却没打成,也是因为兵力没能充分集中。
接到中央的紧急命令后,刘邓只能先带着这4个主力纵队南下。
这就引出另一个问题:为什么刘伯承没有像粟裕打莱芜、孟良崮战役那样,集中八九个纵队、二十多万人的雄厚兵力作战呢?
42万大军的“真面目”:不是所有兵力都能随时机动
解放战争时期,我军的兵力大致分三类:野战军、军区部队、民兵游击队等非正规武装。晋冀鲁豫军区的42万人,指的是野战军和军区部队。
先看野战军:
一纵(司令员杨勇)、二纵(司令员陈再道)、三纵(司令员陈锡联)、四纵(司令员陈赓)、六纵(司令员王近山);
还有起义投诚的民主建国军、西北民主联军第38军。
再看军区部队:
冀鲁豫军区:辖独立旅和1-8军分区,每个军分区约1个团,共8个团,总兵力相当于一个纵队;
冀南军区:辖2个独立旅和1-5军分区,5个团加2个旅,兵力也抵得上一个纵队;
太行军区:兵力构成和冀南军区差不多;
太岳军区:实力最强,辖22、23、24三个正规旅和1-4军分区,后来能连续组建八纵、十五纵,就源于此;
豫皖苏新军区:刚开辟不久,兵力不多,只有1个独立旅和3个军分区。
刘邓1947年南下打豫北、鲁西南时,只带了4个野战纵队,陈赓纵队则一直由中央直接指挥。其余军区部队为何不带?主要有两个原因:
一是指挥关系复杂。军区部队隶属于各军区,如果从中抽调几个旅,谁来指挥?把它们划入某个纵队,会打乱军区和野战纵队的原有关系;野战军司令部也没精力额外指挥这些部队。
二是后勤供应跟不上。军区部队的后勤由各军区负责,这是抗战时期形成的惯例,适合根据地作战;而适合大兵团机动作战的统一后勤体系,当时还没建立起来——这项工作,直到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,才随着野战纵队的快速发展逐步完善。
有人可能会问:华东野战军能迅速组建十几个纵队机动作战,为啥晋冀鲁豫不行?
因为华中和山东的野战军,早在1946年初就各自成立了野战部队,那时就建起了适合野战的后勤体系,和晋冀鲁豫的6个主力纵队情况类似(晋冀鲁豫野战军起初还有七纵,后来与一纵合并,番号撤销)。“船小好调头”,后来两大野战军合并,后勤机构也随之合并,各项机制都比较健全。
所以,不能简单类比,每个军区都有自己的实际情况。
理解了这些,就更能体会刘邓大军南进的不易:用不够成熟的部队体制,在人力物力准备不足的情况下,突然执行大跨度、无后方的作战任务。这不仅考验指战员的牺牲精神——刘邓大军的战士们个个英勇无畏——更考验各级指挥员的组织能力。
正因任务紧急,刘邓只能带走编制相对齐整、有大兵团作战经验的一、二、三、六纵。至于其他部队,只能一边整训升级,一边伺机南下支援。
1947年8月下旬,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,在山里转战数月。由于白崇禧制定了针对性的军事和政治策略,我军难以迅速立足,只好边打边转出。
这期间,陈赓兵团的四纵、九纵进入豫西,新组建的王宏坤十纵、王秉璋十一纵、赵基梅十二纵陆续南下,为前线补充了兵力。但传统意义上的“千里挺进大别山”,指的还是刘邓亲自率领的4个主力纵队。论牺牲,他们付出最多;论战略意图的实现,他们牵制的国民党军也最多。
兼顾两区作战:根据地不能丢,多线需呼应
即便说清了上述原因,仍有疑问:为什么不把余下的八纵、十三纵、十五纵等兵力全部投入大别山?要是徐向前在山西整合的六七万生力军南下支援,后来淮海战役打黄维兵团时,或许就不用华东野战军派兵支援了。
这就涉及晋冀鲁豫军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对作战任务的影响。
自古“得中原者得天下”,晋冀鲁豫军区正处在几大军区的中心,位置极其关键:北连晋察冀,西接关中,扼守太行山脉南段,东靠齐鲁,南临黄河,对四方之敌都有威慑力。
如果不是突然南下,刘邓大军很可能与晋察冀军区的聂荣臻部队联手,先消灭阎锡山;或者南下攻打郑州的刘峙、徐州的顾祝同;又或者西出,与彭德怀的西北野战军联手消灭胡宗南——当初陈赓没一同南下,就有这层考虑。此外,如前文所说,中央还曾令刘邓作为华东野战军的侧翼,协助其打赢孟良崮战役。
在诸多可能性中,中央最终选择了南征中原。大战略家考虑问题,从来不是单一、片面的,而是联系各方、统筹兼顾的。
刘邓南下是核心任务,但不能只顾一点、不及其余。如果晋冀鲁豫军区的兵力全部南下,老根据地怎么办?这是十几年浴血奋战打下的基业,为了南下而拱手让人,于情于理都不合适。
后来中央派徐向前到晋南主持工作,信号很明显:以薄一波、滕代远等人的能力,坐镇老区没问题,但派一位能征善战的大将前往,显然是有更大的计划。
刘邓都是用兵行家,深知无后方作战的艰难,也就没有坚持把所有兵力拉到南线。留下部分兵力守家,或许也存着最坏的打算:万一像1946年中原军区那样被迫全军突围,至少还有老区可以落脚,不至于像中原军区那样连番号都保不住。
就这样,12.4万兵力的选择,既是形势所迫,也是战略统筹的结果。刘邓大军带着不足的准备、有限的兵力,在大别山写下了解放战争史上的关键篇章。
一直牛配资-股票配资杠杆-场外配资公司-炒股如何加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